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_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_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_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孩子不爱上幼儿园,怎样正确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一生?

好办法总是可以四两拨千斤,如果有些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那多半是由于家长一直在某些问题上一味使蛮力。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第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第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第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妈妈怎么办?

文=尹建莉

有一次我坐长途汽车,车上有个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几乎一直在哭。妈妈和爸爸轮流着抱孩子,站起来又坐下,拍啊哄啊的,却总也哄不住。看起来孩子没有身体方面的不适,只是情绪很烦躁。车到半路,上来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大约两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从一上车就循着哭声,很注意地看着那个小朋友。一岁半的孩子本来哭得天昏地暗的,扭头突然发现了同龄人,一下子不哭了,小嘴瞬间就咧开,笑得花一样。在后面的一个小时行程中,这个小家伙只要一想哭,父母就把他抱起来看看两岁的孩子,灵丹妙药似的,总能立即止哭。

这种有趣的现象几乎发生在每个小朋友身上,甚至是小孩子和小动物身上。我女儿圆圆三四岁时,有一次我们带她去一个小饭店吃饭,进门时,小饭店里一只小狗正寂寞地蹲在一个角落里,可怜巴巴地四处张望。它一看圆圆进来,眼睛一亮,欢快地跃起,直奔过来,他乡遇故知似的,绕着圆圆撒欢,摇尾讨好,眼里完全没有别人。两个小家伙很快嬉戏起来,彼此间好像有一种专属语言,玩得那么快乐默契。到我们吃完饭要走了,小狗送我们到门口,眼神满是哀怨,圆圆也恋恋不舍,恨不得把小狗带走。

讲上面两个小故事是想说明,寻求同伴关系是很多生物的一种本能,尤其人,天然是群居动物。正常情况下,儿童对儿童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幼儿之间,他们有独属的交流系统,别人听不懂,这种交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愉悦感,非常有利于身心发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原本是愿意上幼儿园的——这个心理前提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家长的很多言行,并给孩子很多正面暗示。

但事实是,现在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持续不断地反抗上幼儿园。这种情况不正常,背后一定有问题。要么幼儿园的管理本身有问题,要么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灌输了恐惧情绪,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排斥。关于幼儿园的管理问题,已在《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中陈述,此文从家庭的角度,谈谈如何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

第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儿园都难免哭闹,此时特别需要家长拿捏好自己的态度。既要关怀孩子,又不能纵容孩子的脆弱。下面是我的经验。

我女儿初上幼儿园时,我带她参观了我的学校,让她知道什么是“上班”,明白为什么妈妈上班的时候她应该去幼儿园,这让孩子从理性上接受了这件事。接下来的一天,我送她到幼儿园大门口,有的小孩子在哭闹,圆圆显然已有了相当的克制力,非常配合地走进大门,走到老师跟前。我把她交给老师,跟老师说两句话,就跟她说再见。

能看得出,圆圆还是非常难过的,嘴里说“妈妈你去上班吧”,两只小手却紧紧抓着我不肯松开,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强忍着眼泪。我口气轻松地说,你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她仰头看着我,眼神那样悲伤无助,又说“妈妈你去上班吧”,小手抓得更紧,眼泪就下来了。这一瞬间,我的眼泪也差点出来。我的第一个冲动是蹲下来抱抱她,安慰几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样做是对她脆弱的无意识奖赏,反而会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强化她这种情绪。

所以我只是笑笑,一脸轻松地挣开她的手,用愉快的口气对她说“宝宝跟老师进去吧,再见!”扭头就走了。

圆圆哇地在我背后大哭起来,我的心一下被揪住,很疼,真想返回去抱抱她,给她擦擦眼泪,但还是忍住了。只是停下来,回过头,笑着跟她挥挥手,仍然口气轻松地说,“不要哭了,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妈妈下班了来接你!”转身走了。圆圆还在背后大声哭,我的眼泪流下来,克制着没再回头。

下午接圆圆时看她情绪愉快,我没再提早上她大哭的事,一路和她聊些其他事,表现出我确实不在意她的哭闹。

接下来一天,圆圆早上去幼儿园时还是有些情绪低落,我既不安慰也不讲道理,假装没在意她的情绪,一路上轻松地和她随便聊些什么。到了幼儿园门口,圆圆还是一副悲伤欲哭的样子。我仍采取和前一天一样的态度,表情愉快地和她说了再见后,就转身走了。这次没听到圆圆在后面大哭。从那以后,圆圆再也没因为去幼儿园哭过,随着她和小朋友越来越熟悉,去幼儿园成了一件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

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家长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有位家长希望通过“共情”来安慰不愿去幼儿园的孩子,“妈妈知道宝宝在幼儿园会难过,妈妈和你一样难过,让我们一起面对这件事……”这样的话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共情,是煽情,只会助长孩子的脆弱,让他更加缠绵。

也有家长安慰孩子说:“妈妈会一直在幼儿园大门外等着,离宝宝很近,到放学时就进来接宝宝。”这种不合逻辑的解释,也反映了家长内心的焦虑感,不但不能安慰孩子,却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困惑中。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妈妈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孩子哪里有心思和小朋友玩?一道铁门成为阻拦他和妈妈见面的障碍,孩子内心会更加反感和害怕幼儿园。

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和很多其他教育问题一样,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

幼儿园生活有很多细节,无论在哪个细节上,都应该和孩子进行正面交流,避免负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遇到早上孩子不愿出门,家长要想办法吸引孩子去幼儿园,或进行正面暗示,比如“我家宝贝不喜欢迟到,总愿意按时去幼儿园,是不是?”或“昨天圆圆比你去得早,今天我们争取比圆圆去得早,好不好?”

有家长经常采用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出门,甚至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也在骗孩子说是去公园,结果却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门口。这种做法很负面,很残酷,既欺骗了孩子,也阻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接纳,同时损害着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甚至会导致孩子多疑和说谎,有碍道德成长。

还有家长通过打骂,强行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这更不可取,极端负面的行为只能造成极端负面的后果,既恶且蠢。

傍晚接孩子时,家长们在回家路上多半会问孩子一些问题。这方面的建议是,可以问一些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中午吃了什么饭,今天和哪个小朋友玩的时间最长等。不要问空泛的、负面的或和评价有关的问题,例如“今天乖不乖,表现好不好?”“有人欺负你吗?”或“今天老师表扬你没?”

家长问什么也是一种引导,前一类问题只需简单的回忆,孩子进行客观陈述即可,不会给孩子压力。后一类问题其实孩子很难回答,并且指向评价,是一种庸俗引导,会让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儿园的压力。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或批评我了,家长要真诚以对,正常表示高兴,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语气平和地问问为什么,想办法化解孩子的心结。

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最大的负面问题就是挨老师批评或和小朋友闹意见。对这两类问题的解决,特别考验家长。总的原则就是要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解决,努力协调孩子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而不是遇点事情就要理论个是非曲直,或有点冲突就要一争高低。这方面的具体建议,在《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用“三不原则”解决孩子间的矛盾》有较详细论述。

第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有的家长一旦开始送孩子去幼儿园,就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那一定是他经常被当作一个不讲信用、没有分寸感、没有自尊心的人看待。须知孩子的天性都是有分寸感、有自尊的。这一点,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可得到验证。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久,之前因为一直是爷爷带着,所以和爷爷感情很深,总是在早上因为要去幼儿园不高兴。有一天小家伙突然说他今天不想去幼儿园了,要到爷爷家待一天。开始父母都不同意,孩子就保证说,如果允许他到爷爷家玩一天,以后就好好上幼儿园,不再哭闹。孩子父亲还是不同意,认为既然上幼儿园了,就应该坚持天天去,担心孩子以后遇事太容易懈怠;也担心孩子到爷爷家一天,接下来更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觉得应该信任孩子,相信他能说到做到,于是跟孩子讲好条件,第二天把孩子送到爷爷那里。孩子到爷爷家玩了一天后,很愉快,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信守诺言,每天愉快地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

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遭遇连续不断的无理要求和言而无信的对待,他是不懂得食言的。

孩子偶尔找借口不想去幼儿园,这很正常。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也不时地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记得有一次晚上睡觉前,小家伙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告诉她是星期三。她说:“怎么不像星期三?”我问像星期几,她说“像星期五”——小小的人,用这种方式告诉家长,她明天不想去幼儿园,但她知道该去,所以她不会说出明天不去幼儿园的话,她有自己的理性和自尊。她知道,如果有条件不去幼儿园,妈妈是不会强行把她送去的。平时我尽量满足她的愿望,如果哪天我没有课,可以不去上班,而她又不想去幼儿园,我就会放下一切,在家里陪她玩一天。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以上几条如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下面一个案例较有代表性。

有位家长,她的孩子原来是奶奶和爷爷天天接送。老人们心疼孙子,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门口,都要和孩子又亲吻又拥抱,还一再地许诺早早来接,表现出依依不舍,结果弄得孩子上幼儿园已有几个月了,每天早上还都是在号啕大哭中被老师从大门口强行抱进楼里。

父母意识到可能是爷爷奶奶的缠绵弄得孩子天天那样大哭,提醒老人几次,但老人不听,于是他们决定自己送。但孩子已养成早上在幼儿园门口大哭的习惯,所以即使后来改成妈妈送,也是天天如此。

幼儿园老师告诉家长,其实每天一看不见家长,孩子马上就不哭了。妈妈通过观察,也确信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很快乐,幼儿园本身没什么问题。于是有一天,她和孩子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宝宝,你喜欢妈妈每天都高兴还是不高兴?”

“喜欢妈妈高兴。”

“你喜欢老师每天高兴,还是喜欢老师不高兴?”

“喜欢老师高兴。”

“真是好宝宝。那么,怎么能让妈妈和老师天天高兴,你想知道吗?”

“想。”

“妈妈早晨送宝宝去幼儿园,你如果开开心心地让老师拉着手,自己走进去,妈妈和老师就都高兴;如果你哭闹着不进去,总是要老师费力地把你抱进去,妈妈和老师就都不高兴。”

孩子听到这里,有点同情、有点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不知该说什么。妈妈微笑着,接着问孩子:“宝宝,你说,你高高兴兴地跟老师拉着手走进去好,还是哭着让老师抱进去好?”

“走进去好。”

“宝贝说得对!那你明天想不想试一下,让老师和妈妈都高兴?”

“嗯……想。”

家长于是跟孩子约好明天就这么做,让妈妈和老师高兴一次,孩子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的路上,妈妈简单提醒了一下昨晚和孩子的约定,孩子仍旧答应不哭。果然,和妈妈道别时,孩子出人意料地平静,乖乖地让老师拉着手进去了。

下午爷爷奶奶接孩子时,老师表扬了孩子。待妈妈下班一进家门,爷爷奶奶就把老师的表扬说了一次,爸爸下班回来又说一次,大家都表示出极大的喜悦,夸孩子一下子懂事了,以后再也不为上幼儿园哭了,孩子也在这种气氛中表现得非常快乐。从那以后,孩子果然不再为上幼儿园哭闹,一个让全家人和老师头痛好久的问题就这样轻松简单地解决了。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很容易就不哭了。其他孩子当然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虽和家长约定去幼儿园不哭,但第二天没能遵守诺言,临阵反悔,又故技重演,哭闹不已。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要生气,切不可指责孩子说话不算数。应该一笑了之,不再说什么,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对付女儿圆圆在幼儿园门口的哭泣一样,轻松愉快地说过再见后,走了就是了。晚上回到家中后,重新激励孩子。

比如这样跟孩子说:宝宝今天早晨上幼儿园还是哭了,因为宝宝一下子还不习惯不哭。不过,宝宝特别懂事,想让妈妈高兴,也想让老师高兴,以后肯定能做到上幼儿园不哭,是不是?然后问孩子想不想明天再试一下,看能不能做到不哭。只要孩子在第二天的表现比前一天好,哪怕是好一点点,家长就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几天下来,孩子肯定就不哭闹了。

好办法总是可以这样四两拨千斤,如果有些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那多半是由于家长一直在某些问题上一味使蛮力。所有的儿童都是天使,单纯友善,只要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动动脑筋,以教育智慧来解决问题,想要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难。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那些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从小就是学着大人的样儿长大的,上学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介绍你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是一层,子女们是一层,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就只有父母一层,一个孩子形不成一层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关系。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
独生子女摔倒后,就会哭,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起去扶他。但这不是因为孩子摔疼而哭的,是孩子看到家长惊慌的样子吓哭的。你不扶他,他就不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会养成“娇气”。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个孩子摔倒了,当父母的不一定会顾得过来去扶他,他就不会依赖别人,自己就会站起来。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什么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好习惯。
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让着孩子的。做家长的不跟孩子一般见识,有的孩子打大人时,大人却不敢打孩子;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送到身边。不喜欢的东西,家长就不让它出现在孩子面前等等。这些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什么都要是第一、不能吃亏的思想。独生子女长大后到学校或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吃不开”。因为离开了家庭后,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让着他们。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变了,受不了,甚至厌学或讨厌社会。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在适当时候“跟孩子一般见识”,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故意跟孩子抢东西。孩子打父母,父母也要打孩子。让孩子从小认识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否则孩子成长不起来。
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过责任,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的责任感又如何产生呢?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非常不习惯,千方百计地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的培养和锻炼。
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
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
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把孩子的要求分成两类:一是合理的要求,二是不合理的要求。好孩子不能养成任性,任性的孩子都是父母娇惯的。
家长的刀子嘴、豆腐心是最坏的教育方法,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破坏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造成了孩子的任性、依赖和无能。还说明了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是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二、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裕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富裕阶段。
我国有句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们知道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困境。而有些家长,给小孩子很多的钱,孩子拿着钱怎么能好好学习呢?这些家长们还说我给孩子这么多钱了,他都不好好学习。这是拿钱买孩子学习,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好孩子。大家应该明白,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能吸引孩子们学习的东西。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到,“钱”离学习远,离吃喝玩乐近。给孩子很多的钱等于把孩子引向了吃喝玩乐的企图。等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挣钱,只会花钱。因为钱都父母给的,没有了可以向父母再要。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更是十分危险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很多贵重的玩具,可孩子们却不喜欢玩。他们对沙子、泥、水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没有价值观,贵重玩具不适合孩子们玩,而水、泥和沙子等更能让孩子们随着他们的意愿移动、变化,使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玩。
由于独生子女和家长素质等原因,我们的许多家庭都变成了“家庭特区”、“家庭温室”。家庭与社会温差太大,在家里对孩子实行的是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孩子根本没有多少自主自立的机会,当然他也就没办法长大。家长实际上是“不允许孩子长大”。家长在生活上过分迁就孩子,骑名牌自行车,穿名牌衣服,不停地给零花钱,搞“超水平消费”等,这些都引导孩子向吃喝玩乐方面迅速发展。结果使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滞后,消费欲望则极大地膨胀起来,挣钱的本事没学来,花钱的能耐却比家长还大。
做家长的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摆阔,要适当装穷。早先那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错误的,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钱包越鼓,家长们的知识也应该越多。家长不应该越位,有责任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但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贪婪和虚荣心。为孩子的成长敢于“奉献”是好的,但不能当“奴隶”。为孩子敢于“奉献”与给孩子当“奴隶”不是一回事,两个概念混淆了,就会毁掉孩子和家长。
已经做了父母而准备不足的人必须赶快补课,刻不容缓,因为你不能对孩子说:“孩子啊,你慢些长,等等我,我正在学习怎么样做父母。”
三、当今是信息封闭转向信息开放的年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孩子们有很多的知识来源,。孩子们的小脑袋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知识,导致孩子们不爱学习。老师的课讲的再好,也比不过说评书的,内容再精彩也比不过“小燕子”。这不能怪孩子们厌学,因为有更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在与学校和老师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逼孩子学,就是打孩子,造成一些孩子离家出走。现在的年代,要求家长学会比广播、电视、互联网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表面上看,电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其实这只是小事,关键是电视卡通片之类的都是图像思维,孩子们经常看这种带画片的东西,就养成了没有画片的书不爱看。因为上学以后尤其是初中高中,书本上不是字体就是公式,都是抽象的东西,孩子们就不爱学,感到学习可怕,枯燥乏味,没有画片那样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对这种畸形发展,电视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时间的看电视,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因为看电视既不需动手,也不需要动口,只要用眼睛耳朵就行。电视培育了孩子一种虚拟的生活态度,就是喜欢看别人怎么活,让别人替自己活着,而不是自己亲身去创造生活,这必然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弱化了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电视又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的娱乐心理和性意识。电视为了俘获观众,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好看”,里面充满了娱乐,并打破了成人与孩子的界限。有些话成人可以背着孩子说,电视不管那一套,什么都说,大量泄露了成人的秘密。孩子很早就听到许多他们不该听到的话,看到了许多他们不该看到的镜头。可见,单从负面作用来看,电视同时做了两件坏事:既让孩子长不大,又促使孩子畸形发育。
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特别是走向社会,就会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与人无法交流,遇事没有办法,总是喜欢退回到自我的世界中去。
四、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从让孩子们谋生转为全民望子成龙阶段。原来只要找个能吃饱饭的“饭碗”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家长们要保持心态平和。原来都是家长跟着学校跑,让孩子们听老师的话,现在是家长们从后勤服务型向全方位辅导型转变。很多家长都帮老师给孩子们听写生字,检查作业,成了“二老师”。孩子做完作业,家长还会让孩子做另外的辅导题。孩子做的多,做的快也玩不成,就会边玩边做题,这样孩子们能学习好吗?孩子们应当比大人们玩的时间更长些才对,家长逼着学,看着学,这都是不对的。
很多家长都已经把对学校的附属性转向了自由性,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跟着学校跑。因为学校是集体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只有家长才能做到这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学校,尊重老师,不拆学校老师的台,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孩子的前途是家长的事,学校和老师只是“铁路警察”,只管孩子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教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生老师。
许多家长都特别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它对孩子的未来作用很大。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学校教育的水平决定的吗?不一定,应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育决定的。因为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而学习心理在学习的各种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真正有效的配合?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学校有意无意迫使家长当“学习辅导员”和“监工”,势必造成家长的角色混乱,最后“助教”没当好,家长也没当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表面的“一致”而实际上的分裂。家长最主要的优势是亲情,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能做对于家长是外行的事――学习,学习这方面是学校在起导向作用的。
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
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响一代人。那些优秀的家长,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证隔辈人成才。因为他建立了好的家风,好的家教传统。所以,家庭教育将影响家庭的未来,不可不慎。
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工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常识;同样,我们也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为代价来换取高升学率,换取家长“望子成龙”的满足。不久的将来,这也必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爷爷奶奶教育的孩子,会不会影响孩子,补充一句,家风不正

孩子长年由老人带,有利也有弊。我就说说弊吧。由于隔辈亲的缘故,爷爷奶奶肯定会用特别宠爱或溺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如果 爷奶懂得教育的话,还会好些。另外,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和你的感情也会大打折扣的。如果以后你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孩子的教育也成问题。因为孩子要有一段过程来接受你。如果懂事之后你把他带在身边的话,一旦你的教育方式孩子接受不了的话,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是孩子的承受能力差的话,可能就会发生孩子和你之间不愉快的事,甚至离家出走之类的事,这对于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到时候可没有后悔药啊,你可要仔细考虑考虑呀!

四、父母学历的高低,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调查了24个国家中包括英国25岁到59岁的四万名男士的工资和家庭背景。调查显示英国男性如果父母上过大学,其收入就比较高,相比之下,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比有同等学历的人收入低20%。这就表明父母教育程度对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男性的收入影响特别大。同样也说明父母学历的高低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长远的影响?

孩子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呆在学校的,学校应该给予他更多的人生观及学习想法,主要也有几个方面:
1.给你一些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而不是那些用于考试的知识
2.形成一些行为规范,其实就是行为底线的教育
3.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禀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_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_良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