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孩子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_心理学与小孩子沟通的运用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孩子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_心理学与小孩子沟通的运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孩子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_心理学与小孩子沟通的运用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都属心理学范畴。

区别在于:

1、儿童发展心理学注重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出现的问题。

比如: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话?为什么会怕见生人?为什么会产生攻击别人的行为等等。

2、教育心理学注重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

如:怎样教育说谎话的儿童?怎样教育怕见生人的儿童?怎样教育儿童不攻击别人等等。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处理得好的话,儿童的教育发展会比较顺利,反之问题比较多。

作为家长如果懂这门学问,教育孩子应该轻松一点,反之问题儿童就会多一些。

扩展资料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

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

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

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

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二、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学前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1、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4、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6、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7、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8、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9、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10、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1、学前儿童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

学前发展心理学:在内容上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新成果和新观念,不仅阐明了学前儿童认知、情感、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特点,而且揭示了学前儿童在交往、游戏及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在结构上采用开架式,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分成编,每一编由具有灵活性的若干模块构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学内容。

三、孩子学习成绩重要,还是孩子的心理成长更重要?

孩子身心健康远比学习成绩重要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还有不少老师和父母以成绩为惟一衡量学生的标准,认为成绩就是一切,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好的大学,获得好的工作,就是成功。孰不知,这种观念给很多孩子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发生心理问题。如去年我市某重点高中有几个高二的学生因抑郁症退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小学甚至是6岁之前,这大多都是由于父母或老师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所致。让笔者感到痛心的是,当出现问题时,许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好像孩子身边的人没有一点责任。如果抱这种态度,那么悲剧仍将会不断上演。

                                 

幸运的是,现在已有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这应成为当下所有教育者———
父母和老师们思考的问题。真正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去了解和满足他们内心正当的需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和各种观念容易让人内心浮躁迷茫,越是如此,我们就更应警醒。因为成人的状态,很容易被孩子,特别是6岁之前的孩子模仿和吸收,如果我们不反省自己的生活、态度、性格和价值观,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将来,教育者们,请静下心来去真正关注我们孩子的身心成长吧!

四、教育与心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一、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他曾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国外有三个学派做过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影响的研究,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根据临床病例所提出的“婴儿期的经验,特别是受伤(或挫折)的经验,对他们以后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的研究;劳伦茨(K.Lorenz)的习性学所提出的“印刻现象”对动物以后的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及赫布(D.O.Hebb)等人通过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早期所受到的刺激丰富与否,乃是以后学习与适应的发展因素”的理论。以后,有些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问题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年龄;学弹钢琴要从5岁以前开始等等。这些课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心理学家做过对孤儿院孤儿的早期剥夺对以后心理发展影响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一些科学工作者对“早期被剥夺的儿童有无补救可能”的研究也表明:离开孤儿院,得到更多的“母爱”与社会交往的儿童,在智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而且智力的提高与在孤儿院停留时间的长短成反比关系。国外学者类似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并认为,补救最好在两岁前进行。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谈到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这些研究也说明了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大影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引证了许多有成就的名人,如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英国政治家小皮特,经济学家兼逻辑学家约翰·穆勒,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以及美国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等人的例子,说明这些历史上的巨人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从而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超常的智力。木村久一由此得出结论:“早期教育造就天才”,其根源就在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认为,儿童潜能的发挥,遵循着某种“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受到理想的教育,其潜能可全部得到发展;5岁才开始受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有80%潜能得到发展;若从10岁开始受教育,就只能有60%潜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表明,超常儿童大都受过优越的早期教育。表现超常的儿童,一种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教育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另一种是先天素质可能一般,但后天有着特别好的环境和精心创设的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二、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准备状态(readiness)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例如,许多国家的儿童入学年龄都规定在六周岁至七周岁,这就是说,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决策者都认为,儿童要在六至七岁才达到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这是构成准备状态的物质基础。只有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儿童才能顺利地学会某些动作和行为,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超越阶段进行学习往往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格塞尔(A.Gessell)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我国李惠桐的“婴儿动作发展的训练最佳期”的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论据。二是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条件。智力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不仅与生理发育的一定成熟程度相适应,而且要求某些先行心理因素的发展为其前提,这些先行的心理因素又是与较早的生理发育程度相适应的。特别是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发展的智力因素成为以后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准备。例如,学习书面言语就必须以掌握口头言语和认识文字符号的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没有这些先行因素的发展准备,下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而迟滞。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如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等,这些因素的准备状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儿童顺利地接受学校教育、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发展良好个性的保证。
由于学校教育常常是以智力发展作为其重要指标,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加速准备状态,以达到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这也是广大家长的期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只偏重于智能因素,就很可能会超越发展阶段,过分地增加儿童读、写、算的练习,以致窄化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甚至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认为,在生理因素的准备上,宜采取自然成熟,在成熟时期进行适当训练,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心理因素的准备上,应加强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尽量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准备状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让儿童能动地形成准备状态,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第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孩子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_心理学与小孩子沟通的运用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孩子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_心理学与小孩子沟通的运用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