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孩子四个阶段的家庭“育养”方式李玫瑾教授忠告:家有男孩,只能放养不能圈养,多“使用”少伺候,为何

李玫瑾谈教育孩子不爱学习/a_李玫瑾对孩子说不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李玫瑾谈教育孩子不爱学习/a_李玫瑾对孩子说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李玫瑾谈教育孩子不爱学习/a_李玫瑾对孩子说不

一、李玫瑾教授忠告:家有男孩,只能放养不能圈养,多“使用”少伺候,为何

中国历来有句俗语:女儿要富养,男孩要穷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可能对孩子说做真正意义上的穷养,但是很多家庭对男孩的养育方式也不是那么得当,把孩子养成了没有担当不负责任的人。那么现代男孩应该怎么养育呢?

家有儿子,怎样培养更好?

蒋女士的儿子今年8岁了,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从小就是家里的心肝宝贝,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也宠着,小时候没事,但越长大弊端越明显了。

蒋女士觉得她家儿子一点也不像以前的男孩子,她记得她的哥哥和弟弟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像儿子这个年纪基本可以自己做饭,帮助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了。

当然现在的孩子不能跟自己的那个时代相比,但是自家儿子真的很不像话,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而且也知道自己这一缺点,但是完全没有要改的意思。平时让他自己扣个扣子都会弄得乱七八糟,更别提自己洗内衣袜子之类的小家务活了。

蒋女士也很担心,自己家儿子要是这样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妈宝男”,变得没有担当。

前阵子她听见李玫瑾教授的一个视频,教授给了一个忠告:家有男孩,只能“放养”不能“圈养”,要多“使用”,少伺候,这样才能培养得更好。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这样才能有担当,让孩子帮忙拎拎包,打扫打扫卫生,这都是一种锻炼。

蒋女士反思了一下,自己对儿子的培养就是多伺候少“使用”了,为了孩子的成长,以后还是要改一改。

其实不管男孩女孩,想要把他培养成“废人”就是无尽地宠溺他,让他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慢慢的孩子性格懒惰,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不受欢迎,也难以立足。

所以想要把孩子培养好,可以适当“使用”孩子,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可以让孩子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教会孩子如何自理,让他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懂得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多“使用”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亲子关系更加好

多使用孩子,让孩子参与家里的一些事情,这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有话题商量,可以相互沟通,并且还在会愿意和父母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时间一长,亲子之间的沟通一直在,亲子关系自然而然就能保持得比较好。

孩子有独立能力

多使用孩子,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三岁的时候帮大人拿双鞋子,5岁的时候可以帮助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妹妹,8岁的时候会自己打扫一下房间,12岁的时候可以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习惯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独立能力就是这样慢慢的培养起来的。

更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那种在家一直被伺候的孩子,习惯了所有人都为他考虑,习惯的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这样的孩子肯定不会为他人考虑,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那些经常被使用的孩子,他们在无形中也会为家人服务,知道别人做事情的辛苦,所以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现在男孩本就比女孩多出不少,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而最后能胜出的,往往都是有独立思想,懂得自理的人,想让自家儿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顽强走下去,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

当然,也有些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非常头疼,比如孩子太调皮,贪玩叛逆,不爱学习等等,这些都是小男孩很常见的问题,要想一一解决,也是有不少学问的。

二、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孩子四个阶段的家庭“育养”方式

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

三、李玫瑾坦言:宝妈在这3件事上越能“忍”,教育出的孩子会越优秀

当下 社会 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多数城市的生活节奏也因此变快,人们在享受着大城市繁华的同时也背负着庞大的生活压力,为人父母的在压力中更是”苦不堪言”, 很多时候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气无处使的家长,面对家中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忍耐” ,将所有的坏脾气给予了自己最爱的人,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一副 零容忍 的态度,而这不仅不利于双方亲子关系,更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关于教育子女上的”忍耐”,因 育儿 理念而备受大众认可的李玫瑾教授就曾说过这么一番话: 如果家中孩子在12岁以上,那么家长就需要懂得如何”示弱”。

如今其实仍有很多家长用”打是亲骂是爱”为借口,动不动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而这么做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诸多的伤害,对此李玫瑾教授坦言: 宝妈要是在这3件事上越能”忍”,之后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因此变得愈发优秀。

当代年轻的家长们不难发现,日本的小学生生活都极其的自律,他们会自己穿衣、吃饭、上学,还会帮忙做家务,当然、我们抛开两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教育大背景不谈, 他们的自律都与其父母的正确教育有着不小的关系。

在我国,多数家长因为疼惜孩子,哪怕在孩子具备动手能力的时候依然帮着孩子穿衣、穿袜、拿书包、甚至是喂饭,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种予以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养成了习惯,惰性产生后孩子将会变得愈发懒惰,自主动手能力也无法因此得到锻炼, 而日本的家长则是会予以孩子引导,却不动手帮助孩子,让孩子一步步自我尝试,直至成功。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 想要让孩子成为一名自律且动手能力强的人,那么首先家长们要忍住不帮孩子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不是凡事都过度依赖父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少宝妈做过最多的一件事想必就是催促了,每日催促孩子吃饭、写作业、上学、睡觉,这些催促一开始会起到一些效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妈们不难发现,孩子好像变得愈发的”赖”了, 怎么催促也不听,直到发脾气之后他们才有所动静。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正因为宝妈的频繁催促,使得孩子愈发磨蹭,从而慢慢出现拖延症,被催促时更是有可能在内心想着 “妈妈再催一次我再做”。

无效且频繁的催促只会让孩子觉得烦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呢?适当的惩罚亦或是完全不催促, 让孩子自己懂得拖延的后果,只有懂得后果的严重性孩子才会因此对一件事感到重视,适当的提醒、引导反而比催促更有效果。

家长们不妨回想一下,当发现自家孩子犯错亦或是不听话时,是不是总有着控制不住脾气朝孩子大声吼的时候。不得不说,大吼在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这一方面确实能起到一个临时性的效果,但这并 不是教育孩子的长久之计。

家长们可能不了解大吼对于孩子的伤害,此前哈佛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就组合团队进行了一次相关的研究调查, 长期受到父母大吼的孩子,成长之后智力方面明显会弱于同龄人 ,此外孩子的性格方面也会因此变得愈发负面, 甚至还会衍生出较为严重的暴力倾向。

所以说,适当的管控自身情绪很是重要,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良性的沟通更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教育作用, 一时的情绪宣泄只会将一场双向的教育变成一场家长单方面的输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只要做到这三”忍”,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接下来 适当的培养孩子的逆商、和情商 ,就能让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成才,逆商能够使得孩子在面对逆境时有着更好的应对方法,面对困难时有着更好的心态,而情商则是能让孩子在社交的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 当一个孩子具备自律、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情商、逆商时,将来他步入 社会 ,想不成才都难。

四、李玫瑾教授: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教育已经晚了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 育儿 讲座中提到几个养育的问题,值得父母深思,现总结如下: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

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青春期——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已经为人父母的您,或者在做父母之前的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一定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短期内是否做好了要当父亲或母亲的准备。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在现代 社会 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现在小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多,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非常重要,是孩子幼儿时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只有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父母才对孩子有控制力。否则,对孩子的管教就会显的软弱无力,没有作用。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丢在老人家养育,尽量利用工作之余,能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玫瑾谈教育孩子不爱学习/a_李玫瑾对孩子说不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李玫瑾谈教育孩子不爱学习/a_李玫瑾对孩子说不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