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拿小朋友的东西改怎么教育啊我儿子六岁了 上大班 他总是会从幼儿园里拿玩具和碟片玩 我该怎么办呢?

孩子幼儿园拿东西_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_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_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

一、我儿子六岁了 上大班 他总是会从幼儿园里拿玩具和碟片玩 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事常有发生,孩子觉得喜欢就收起来,这个收起来不是往玩具栏里收,而是往自己的口袋或书包里收。
针对孩子这一现象,当着面去批评孩子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如果还在教室里没有出门,你发现了,但孩子没有跟你说明。这个时候,你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回到家里,你可拿出儿子平时最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告诉他,将这些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并放在幼儿园玩具的家里,通常这个时候,孩子是很不情愿与别人分享的。此时,你可以以他这个心理来引导他:幼儿园玩具的家在幼儿园,今天你带回家,玩具找不到自己的家,很伤心。如果把你的玩具拿到幼儿园的玩具家里去,你觉得你的玩具会不会伤心呢?这个时候孩子会有几秒钟有迟疑,期待吧~!

二、孩子在幼儿园拿小朋友的东西改怎么教育啊

孩子还小,非常自我,还没有意识到拿小朋友的东西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时候就要靠家长耐心的引导,不需要太深奥的大道理,要用简单的言语分析给孩子听,让其明白。例如:如果非常喜欢的话,可以交换或借着玩,玩了之后记得还给小朋友。也可以用奖励的方法,比如帮妈妈或者家里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改正了自己的缺点,都可以奖励。千万记得,教育孩子时最忌讳标签定义(当然是负面的),先夸奖后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幼儿园小朋友偷拿东西应该怎么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偷窃”?

1

分不清“自己的”与“别人的”

幼儿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没有“物权”概念,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他们往往喜欢一个玩具就直接拿走了,并不会去考虑这个玩具是属于谁的,只觉得“我喜欢,我发现了这个玩具,那它就是我的”。

建议:

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念。帮助孩子区分物品的物权,引导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例如,在家时,跟孩子讲什么是爸爸的,什么是妈妈的,什么是孩子的。

②明确的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告诉孩子玩具是属于别人的,不经主人允许就拿走它,主人是会伤心的,这样做是不对的。

③当面归还物品。带着孩子一起当面把物品还给主人,向主人道歉,并鼓励和表扬孩子这种知错就改的行为。

2

模仿行为

家长爱贪小便宜,喜欢顺手拿走别人的东西,或者孩子看见妈妈不经允许翻爸爸口袋,孩子就会模仿这种行为,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或者孩子看到动画片里的偷窃行为很有意思,也会模仿。

建议:

①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不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家人之间,最好也询问对方之后再拿,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使用别人的物品时,首先要征得主人同意。

②对孩子进行引导。孩子在看动画片时,家长最好可以适时引导孩子辨别动画人物行为的对错,以免孩子模仿不良行为。

3

为了引起注意

有的孩子偷东西是为了引起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比如,偷偷拿走妈妈的包,妈妈就不会出门了;偷偷拿钱买东西分给小伙伴,小伙伴就会和自己玩等。

建议:

①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出于这种原因偷窃的孩子,想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关爱。因此家长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并且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耍,结交朋友。

4

自控力差

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经允许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是由于太喜欢,所以控制不住自己,拿走了东西。

建议:

①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带孩子看一些教育短片,让孩子知道偷窃是被人厌恶的行为,没有人愿意和偷窃的人交朋友。

②经常表扬和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有进步,几天都没有偷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

③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对于孩子非常喜欢的东西,如果要求合理,条件允许,家长尽量满足孩子;如果条件不允许或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向孩子说明情况,不要哄骗孩子。

发现孩子“偷窃”,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带给孩子很大的伤害,这五个教育雷区,家长一定要避开!

1

视而不见或袒护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偷窃”是暂时性的,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所以干脆视而不见或袒护孩子。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以后很容易养成偷窃的习惯。

2

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很多孩子并不知道那种行为是偷窃,一发现孩子偷拿东西,就粗暴的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并且可能成为孩子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3

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通过更多不良行为来发泄不满。

4

让孩子当众认错

很多家长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一旦发现孩子偷窃,就命令孩子当众认错,并斥责孩子,以便让孩子不敢再犯。其实,这是在羞辱孩子,带给孩子的也只是自卑和羞耻,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

5

反复追究,随意转述

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反复提起,也不要发现孩子又拿了什么东西,就说“这又是你从哪里偷来的”这种话,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随意将事情告诉别人,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其实,孩子的“偷窃”行为,并不一定是大人所理解的偷窃,教育学家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作为老师和家长,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自己首先要保持理性,然后再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孩子。

四、孩子从幼儿园拿来个东西说是老师奖励的,我怎么确认一下呀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

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

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

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

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5、要强调伤害

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锺爱的东西不由自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忍。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

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

7、须警惕孩子说谎

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

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_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_孩子从幼儿园拿东西回家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