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怎样培养孩子爱上分享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家长如何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
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相对特殊的地位,从小在相对封闭的、受到严密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专横、独占等不良的情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形成了许多人为的烦恼,这种情感、思想成为孩子人际交往中的巨大障碍。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教会孩子学会分享。
1、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如关心帮助贫病和孤寡老人等,这些行为都在无声地告诉孩子应该分享。
2、引导孩子的分享行为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家长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怎样做,如吃东西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食物分发给大人,告诉孩子好吃的要和大家分享,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给你的东西时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礼貌待人。
3、为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同伴起玩耍,并鼓励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快乐。事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玩得高兴的原因在于和同伴一起分享了他的快乐,如果他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以后他再与同伴玩时,他们会乐意和他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也许刚开始会比较难,但有过多次的分享经验,孩子就会非常高兴并且愿意与小伙伴分享。
4、不给孩子“吃独食”的特权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一人享用,这样时间一长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把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据为己有。正确的方法是,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注意把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大家分享。
5、要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如果强制性地让孩子去分享,只会让孩子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尝到与人分享的甜头”,从而让他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与人分享。
学会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看到分享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慢慢地就能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学会发自内心的分享,成为一个乐于分享、习惯分享的人。
二、有些孩子不喜欢分享,应该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
有些孩子不喜欢分享,应该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
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管是食物还是玩具,孩子都会说:“这是我的。”他不愿意或者不舍得分享,而且看起来特别小气,让父母觉得很尴尬。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总是担心他不能和别人一起生活,会被其他孩子孤立。培养孩子懂得分享,学会对别人大方,成为很多家长比较关注的话题。
其实孩子自私是正常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才能逐渐培养孩子懂得分享的品质,孩子才会变得大方。所以当孩子自私的时候,父母不应该一味地抱怨孩子,而应该检讨自己的行为以及是否诱发了孩子的过错。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哀痛能够自行料理;而欢喜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领会,你就必须有人共享才行。”当孩子们学会分享时,他们会更快乐。
也许是玩具交换,也许是为了友谊免费借给其他孩子。孩子也有友谊,有小团体,不在乎和别人的互动。也可能是父母对这方面太过重视,说教太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根本体会不到分享的快乐。很多自私的孩子长大后,如果吝啬可能会影响交朋友。在学习分享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不习惯,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但是在他们意识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之后,就会形成分享感,将来会懂得分享。
其实很多孩子都愿意分享。我们习惯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告诉他们,给XX尝一尝,孩子真的会给你的。结果,父母只是表扬孩子,然后说不吃让他自己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知道父母只是在逗自己。如果以后真的要吃饭,孩子可能受不了。这就是家长自己造成的不分享。当你真的想分享的时候,你的儿子会学会和你分享。就这样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光说理由是没用的。我们必须在做实践练习时,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
我们经常说,分享是社会美德,但是很多家长教孩子分享的方法却是错误的。学会与他人分享是孩子从小就该学习的美德,这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呢?下面来了解更大的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吧!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1
1、分享要从小开始教
孩子5岁前还无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规则可以从小时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轮流玩”,“她先玩,然后轮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让别的小朋友玩吧”。
2、不强迫孩子分享
与大人一样,小家伙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告诉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拿出来炫耀。
3、角色互换
如果孩子经常对分享说“不”,那么不妨考虑与孩子互换角色。与孩子一起玩耍,当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时候,你就说“不”。当小家伙感觉心烦时,你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只有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
4、家长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因此,为孩子做出“分享示范”。比如,吃三明治的时候,问问孩子“你要吃一块吗?”父母做其他事情时候,也应注意让孩子观察到父母在“分享”。
5、选择一个主题玩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比如,沙滩、农场、厨房等。如果玩具类似,颜色差不多,那么孩子就不太会挣抢,更容易学会分享。
6、限制时间
可以采取限制时间的方法,他先玩10分钟,然后让别的孩子玩10分钟。让孩子明白,与别人分享玩具不等于永远失去玩具。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重视,从小打好基础对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会孩子分享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分享,就试试以上的方法吧。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2
一、榜样的力量
一直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父母等家人无疑是他们的模仿对象。父母之间的分享行为,会让孩子直接去模仿,比如妈妈与爸爸分享一块蛋糕,爸爸说“谢谢哈”,孩子就有可能去模仿妈妈的行为,把自己的食物伸给爸爸或者与爸爸一起玩玩具,此时对于孩子的表扬也尽量不要泛泛地说“宝宝真棒!”,请具体表扬为“这个饼干真好吃”“和宝贝一起玩玩具真开心”等等。这样孩子会明白他的这种举动,会让大家都很开心,从而被强化再次或者反复重复这样的行为。
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分享的时候对孩子说:“宝宝真乖,妈妈不吃,你自己吃。”但是这样久了之后,会给孩子造成误解“分享只是一种形式,东西始终都是我自己的。”出现一旦妈妈吃了一口反而生气“你怎么能吃我的苹果呢。”
二、道德评价
有研究表明,情绪的显著变化并不能促使“分享行为”的发生,在孩子“分享行为”发生之前均会有一个“认知”过程。这就告诉家长们,孩子的“慷慨”与他实际的情绪状态并无太大关联,更多的是因为存在一个“道德思考、评价”的`过程。孩子在遇到需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时刻,会去思考“分享”的价值,“这是一个令大家都会开心的、积极的行为,是道德的和被赞许的。”家长在平时看到分享行为的时候,也可以如图中张亮的做法一样,引导孩子对此评价与思考。
三、孩子被拒绝时,及时的安慰
孩子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交换玩具之后,可能会在他发出邀请时被其他孩子拒绝,请及时安抚您的孩子,抱抱他、并告诉他:“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也很难过,但是没有办法,玩具是他的,他有权做主,希望你以后遇到别人找你借玩具时不要拒绝,不然他们也会难过的。”
学会慷慨,学会与人分享,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孩子在入学之后的生活中更加顺畅、开心。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3
第一个方法、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就要激发他们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力。
2015年德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就会更慷慨;如果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自私,会给空手而归的其他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也会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向孩子澄清他人的感受,这能帮助宝宝们换位思考。
比如说,我们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可是孩子很不愿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想想,假如是别的小朋友不跟自己分享他的玩具,自己会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不开心?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觉察别人的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此时要做的重点是让孩子觉察到别人的情绪,让孩子来描述一下别人的感受。如果孩子说完了感受,还是不想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家长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因为孩子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受年龄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可以早早地给孩子植入物权意识,当然了,越早越好。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孩子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就明确了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即使给别人了,但是别人也会还回来的,因为孩子最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就是怕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万一别人玩着玩着就变成了别人的,那孩子当然不愿意了。
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就是你的,孩子明确了东西的归属,就不怕别人拿走玩会变成别人的了。
所以,在平时跟孩子聊天对话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使用“我的”“我们的”“他的”“他们的”这种语言,让孩子明确物品的归属,帮助还强化所有权的概念。
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就有了自我意识,会自发地使用这种语言,而且,基本上孩子都是先学会说“我的”然后才学会说“你的”“他的”,这是因为孩子首先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萌发出了所有权的意识。
此外,我们在跟孩子外出的时候,还要跟孩子强调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让孩子明白“偷”和“借”的区别。而且如果是在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图书馆或者游乐场,我们还要提前帮助孩子理清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第三个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说“不”。
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学会识别只懂索取的人,并且向他们说“不”。
相信你也见过身边有些人,只知道向别人索取,如果自己不给,很可能就会恶语相向。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因为碍于面子等各种原因,有时候很难说“不”,不过我们还是有底线的,对于一些比较过分的要求,我们当然要说“NO”了。所以,对于孩子,我们也不能要求孩子什么时候都说“YES”,孩子不想分享,那就鼓励孩子拒绝,教孩子勇敢的说“不”。而不是不顾孩子愿不愿意,就强迫孩子分享。
四、4岁孩子不愿意分享怎么办?父母用对哪几招,让孩子爱上主动分享?
4岁孩子不愿意分享,好吃好玩的,即便是妈妈要想都不愿意给,自身不穿的衣物,妈妈想分类整理赠给小姑娘,孩子就又哭又闹着说这就是我的,不可以送。
为何孩子会不愿意分享,有三点缘故。第一:孩子逐渐具有物权意识。
2岁以后物权意识会慢慢萌生,在这个时期孩子会特别在意自己的物件,孩子的词里会有,我,你,开始逐渐拥有千万家这个概念,因为当你要想触碰它的玩具时,它会赶紧搂在怀里,随后告知你我的。
第二:孩子不懂分享这个概念。
在孩子的意识里,妈妈要求我分享,是要把我东西拿来送给别人,那不行,这就是我的,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些时候3,4岁孩子回绝分享,都是没有搞明白分享和赠送的差别。
第三:根据保护好自己的物件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我可以操控我个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归属感,一旦他对于这一物件失去操控,孩子会觉得十分紧张,害怕,因此他要随时好好保护自己东西。
孩子不愿意分享,不明白分享时,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呢?三个方式给到你。第一:不必逼迫孩子去分享。
这也是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和必不可少的标准,要让孩子学好分享,前提是你要重视孩子的使用权,这时候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建议。
第二:教孩子分享的小细节实际操作。
有些时候孩子回绝分享,根本原因是他不懂什么是分享,如何做才算是分享,因此,父母可以用具体语言表达或者互动游戏来教孩子,这一玩具能够大家一起玩,还可以大家相互交换玩,或是轮着排长队一个一个来玩。
第三:协助孩子加强分享和行为愉快的体验。
当商品愿意把玩具取出来大家一起玩时,父母可以表扬一下,哇,小宝宝,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你玩具,你看看朋友玩得有多开心,并且,你就可以玩上小伙伴们的玩具,棒极了,来看分享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到开心的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样培养孩子爱上分享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怎样培养孩子爱上分享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