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一、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1、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比如:当你希望孩子每天能够阅读书籍半小时的时候,首先自己也要形成每天看半小时的书籍,即使你狠反感看书,但是也要坚持,做好孩子的榜样。2、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中国的父母一般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的分数以及名次上,为了孩子能够专注学习,而去把孩子可以做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阻碍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权利。3、不要过度溺爱孩子。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中国式的隔辈亲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爷爷奶奶总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即使这个要求很过分),这样过度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想法。4、适时的鼓励和赞扬孩子。当孩子正为做一件没太大把握的事犹豫时,妈妈不妨由衷地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信心倍增。5、让孩子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的自信的方法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来激励孩子继续探索。

二、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要改变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之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能有效地避免孩子的一些顶嘴行为。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大家喜欢。

        妈妈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一、吓唬宝宝,导致宝宝不安

        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正确方法:宝宝做错事情,妈妈应及时帮他纠正,并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二、不顾宝宝的能力,提出过分的要求

        “快一点!”“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他的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快。“再做好一点!”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连这个也不会!”宝宝不是天才,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责骂多了,宝宝会做的事情他也不敢做了。

        正确方法:妈妈花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在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三、否定宝宝人格

        “烦死了,自己去玩!”“笨!”“你怎么这么笨!”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心里。

        正确方法: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四、影响孩子对妈妈的信赖

        “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给别人!”“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他。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永远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正确方法:宝宝有时候是需要小小的惩罚来纠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妈妈的爱产生怀疑,只要让宝宝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就可以了。

        对孩子无理的要求说不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看来很难,其实,这事情没那么难。只要你不是在某个极端,或是只会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所谓极端就是完全没有商量的交涉过程,直接要么完全专制,要么完全投降,只要不是这样,问题就没那么严重。

        我们大部分的正常人,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是很少处于完全被控制或完全主导的极端不平衡的关系中的。和孩子的关系也一样,极端的关系也不多见。

        今天你有点纵容了,明天又有点强权了,这都没关系,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心理伤害,也不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所谓平衡,举个例子正面管教中说的“和善而坚定”,主要有四点:

        和善

        1)尊重孩子的感受;

        2)尊重孩子的潜力;

        坚定

        3)尊重家长的感受;

        4)尊重客观的环境。

        所谓平衡不是指你每次都要找到一个绝对的平衡点,而是指在育儿这件长期的事情上,总体来说你的处理兼顾了这几个方面,没有特别偏向于什么。

        同样,很多其他的事情上也是,不是什么不太好的行为做了一次就深深伤害了孩子,就再也不可挽回,不是这样的。那些育儿书上写得太绝对,是为了改变你的思维想法,给你震撼的感觉,但现实生活中不是这么回事。

        家长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之前做得不好的地方没关系,孩子长大之前任何时候改变都来得及。

        扯回来,怎么跟孩子说“不”,说出你的意见和感受就好了。

        和孩子有商有量这事,如果越早开始,大一点会相对更容易(对同一个孩子来说,不同孩子性格不同不一定)。

        我们家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跟他说不,两岁就听道理了。很多人跟我抱怨“跟孩子讲不了道理”,尤其是跟三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更难,可我实际用起来觉得讲道理很管用呀。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你是不是带着情绪。

        心平气和的才是在讲道理,否则,你讲得内容再有理,孩子也理解成了指责,沟通的渠道也就失效了。

        这一点路易阿婆应该深有体会。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腾得没辙,路易做坏事,阿婆总是难免带着情绪跟他说教,结果是非但没用,路易知道她会生气,还能引起她的关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为。一次路易故意把枕头扔进马桶里,阿婆大受刺激气得不行,她明白自己的管教引来的只有路易的故意报复行为,竟然动心去参加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了,有时候真是不得不学习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第二,你讲的是不是真有道理。

        得是危及安全的、对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损害的,以及肯定给他人造成较大干扰的情况,你才能讲得理直气壮。如果只是你的个人偏好,那孩子很可能不服气,凭什么按你说的来。

        这一条就能刷掉大部分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没那么有道理,当然也就跟孩子讲不通道理。碰到想阻止说教一番的场景,先冷静想想,我的要求及论证站得住脚么?这是孩子正常的适龄行为么?

        比如孩子非要开冰箱,是不是也可以顺便教孩子如何使用冰箱,信任他们有能力把冰箱用好。如果只是你个人的特定需求,那拜托放低点姿态,请求孩子帮个忙行个方便,当然要让孩子看到你确实不方便了。

        举个真有道理的例子吧。如果我们生病了不能陪路易玩,站在他的安全角度解释“有病毒会传染给他”是很有用的,他有过被传染生病的经历,就很懂得保护自己。他也知道不能去我们隔离的房间,多次站在房门口发呆却不会去打扰,偶尔我们出来喝个水什么的,路易远远看见就冲着我们笑,表达亲密和关注,但很注意保持安全距离,如果*们*近一点,他还会往后退。

        第三,你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你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觉得有理,也会以同样的标准反过来要求你的,他们简单的世界里规则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他们发现规则建立者都不履行,那这规则就失效了,讲的道理自然也就“无效”了。

        很多不良行为的场景,示范比讲道理更直接更有效。讲道理相对比较抽象,往往是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抽象描述,上升到道理的高度,其实不便于孩子理解和模仿。

        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或者学会道歉。与其每次要求孩子说出“谢谢”或“对不起”这几个发音,不如以孩子的视角替他们说出来,示范给他们看。平时遇到你该给孩子道谢或道歉的场合,你也以身作则。至于孩子什么时候悉得模仿,就交给孩子自己作主吧,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

        第四,你有没有给孩子创造容易遵守规则的空间环境,以及给孩子时间去自己努力改进。

        别一方面讲道理,一方面又不改变环境引诱孩子,人性禁不起考验呀。费死劲讲道理,不如干脆让孩子没有“做坏事”的机会。比如不想让孩子玩手机pad,就别拿出来,当然自己也别玩。

        而且,孩子的改变也需要时间,让你改点啥你也做不到立竿见影是吧。最近路易又找到藏起来很久的iPad,开始玩以前玩的修车游戏(他都忘记怎么玩的了),我们没有立马夺走不让玩,但每次都劝他“玩一会就不能玩了眼睛会坏的”,时间差不多就引导他去玩别的。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就“听”道理了,拿起iPad玩的时候就自言自语“玩一会就不能玩了眼睛会坏的”,很自觉说到做到(当然不是每次,反复是难免的,例外也是难免的)。这说明规则已经内化到孩子身上,管教的最终目标正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我控制力,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威慑。

        最后,别跟孩子死磕较劲,讲不通的话试试变通的办法。

        比如前面讲的场景,纯理性不行,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兼顾一下。即使讲道理本身,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用适合的语言和方式,这时候就看你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啦。亲子关系越好,你们互相越理解对方,孩子对你越信任,管教也越容易。

        实在讲不通就算了,这次哄哄过去,以后找机会再讲。家长的心态也要平和,几次讲不通不代表讲道理没用,别就放弃了,而能讲通一些重要的方面,才应该感谢讲道理解决了大问题呢。

        爸爸妈妈,我想要这些礼物!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爸爸妈妈说要送我一个礼物。我回头看了一眼房间角落里堆满的玩具,钢铁侠的面具,蜘蛛侠的玩偶,还有各种卡片和积木。去年我想要一双新皮鞋,爸爸妈妈送给我之后说不可以穿着它玩沙子,不可以碰水,更不可以踢石头。去去年我想要一个弹弓,爸爸妈妈说要拿到100分才可以,我拿到了,他们又说不可以在小区里玩,也不可以去学校玩。我忽然不想要礼物了,一点儿也不好玩儿。但是爸爸妈妈很开心地问着我问我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以为我会很高兴。我说暂时保密,等我想到了再告诉他们,然后我问我的伙伴们:“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呢?”

        小A说:想要爸爸妈妈的爱

        多简单啊,爸爸妈妈本来就是爱我们的!小A可真逗。可是小A说,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好好听她说话,要睡觉的时候吻她一下,能来看她在学校的演出,难过的时候可以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还要天天说我爱你。哦,小A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总是周末才和爸爸见面。

        嗯,好像是有道理,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是上次圣诞节表演他们也没来,这个礼物要记下来。

        小B说:想要一天的自由

        小B可惨了,每天都要去上补习班,咱们的春游啊舞会啊都不能去。所以小B的礼物是要一天的自由。小B说要是有这么一天,他肯定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我问他那这一天你要干什么呢?他说要去找我们玩,又改口说要看电视,看一整天的电视,想了想又不愿意,要去海边游泳看浪花!噢,亲爱的小B,你真是呆在家里太久了!

        小C说:想要自己买衣服穿

        小C的爸爸妈妈总喜欢给他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小C自己可不喜欢,他喜欢蓝色的,酷酷的那种。这些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眼光很好,说我们不懂,真搞不懂这些大人。我的爸爸妈妈还好,不会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因为我总是跟他们说我长大了。但是有一次我听见他们和邻居的王阿姨说我偷穿爸爸的衣服,他们笑得很开心,一点也没看见我,我都快哭了!我不知道他们看见了,看见了还笑我,真是难过。

        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小D的爸爸妈妈真是太忙了!忙得我都知道了!小D说他每天回家就和小狗penny一起玩儿,“可好玩儿了,没人管我!”平时小D骄傲地说,所以当小D说想要和爸爸妈妈玩游戏时我们真是吓了一跳!好吧,原来小D也很可怜。

        小E说:想要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什么呀?爸爸妈妈总是跟我们说要养成好习惯,可他们的习惯是不好的吗?小E撅着嘴和我们说:“才不好呢,爸爸说垃圾不要乱扔,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随便就把抽完的烟扔了!我问爸爸为什么呀,他说小孩子不要管啦!哼!”

        哦,这真不像个好爸爸!

        小F说:想要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哦,她说的是不要吵架。这一点我也同意,爸爸妈妈吵架什么的可讨厌了,互相不说话,有时候就大声嚷嚷,妈妈还会问我: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呢?爸爸妈妈吵架要帮谁?这可真难!我不知道。小F的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一点儿也不像别的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可没分开过,真让人纳闷。

        只有小G说想要一个大大的螺旋桨,这个礼物就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一样真是太棒了!但是,谁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说:每天加练1个小时钢琴,好吗?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祖父母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而亲朋好友、老师等其他监护人,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有所顾忌,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4.社会因素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因有关部门缺乏对***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怎么引导呢?

        一、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家长对于引导孩子情绪、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责任和作用,具体都应采取什么做法呢?

        1.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爸妈可先带开、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而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杠上。

        2.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如果是两个宝宝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3.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端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彼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答腔。

        二、提供正能量的环境,给宝宝树立EQ好榜样

        除了科学引导,成长环境带给宝宝的影响也很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就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宝宝透过模仿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果家长情绪化,宝宝也会情绪化,所以父母亲本身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何给予宝宝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让他学会情绪管理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1.帮助宝宝成功、不怕犯错,建立自信心

        宝宝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双裤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宝宝制造很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宝宝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爹地妈咪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也鼓励他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2.容许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让宝宝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样情绪,应该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3.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冲突解决方式

        平常可以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定宝练习;而看绘本上解决冲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学会同理他人。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各有不同, 成长环境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每个孩子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特别开朗,有的孩子却异常的害羞,看见陌生人就往大人的身后躲,不敢与他人说话,或呆呆地站在一角落,不说一句话,他们在学校里也不爱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或者玩耍,很多家长都为此感到担心。那么家长有什么方法能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呢?这里有几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

        很多父母常常过于溺爱孩子,孩子稍微面临点困难,便越主代庖,急急忙忙跑过去帮他们解决问题,抚平他们的每一点创伤。实际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难道你能一辈子都这样帮他做这做那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总要独立,总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你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多给他们一些间接的支持,如一起讨论存在的问题、给予鼓励、提供信息等。并让孩子经受适当的焦虑和挑战,这样他才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由此学会适当的应付技巧,并建立自尊和自信。

        2、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

        如果孩子害羞是因为从小没有社交机会,那么父母就应当特别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比如有时间可以领孩子到亲友家中,或者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为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织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人,主要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你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为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

        当然,开始的时候最好选择比较安全的环境锻炼他,不要让孩子马上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的环境里,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使孩子更没有信心和勇气与人交往了。等到孩子逐渐熟悉的时候,再创造一些比较有挑战的活动,这将有助他们在社交上继续往前进步。

        3、表示尊重和理解

        孩子害羞时,最怕的就是父母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本来对于自己羞于见人就觉得很自卑了,如果再被父母指责,他们会觉得更难受。因此,当孩子出现害羞、怕生情结时,父母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让孩子知道你能理解和同情他的害羞,使他感到温暖和支持,不要过于勉强孩子。

        有些孩子会因自身的沟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对某些事情采取逃避的方式。此时,你于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对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差的,这更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这也会成为他将来更加害羞的理由。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也不要勉强孩子,更不要采取惩罚或指责,这些只会更加打击他社交的信心。

        最好的方法是当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或者只有自己的家人时,多与孩子谈谈心,与他谈论一下如何才能不怕害羞,并让孩子尝试新的经历以获得成功。这样的谈话可以以自然的方式进行,比如展示自己儿时相关的经历等、给孩子以鼓励。

        4、通过游戏启发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爱玩,所以为帮助孩子摆脱害羞的心理,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然后试着让孩子参与角色游戏,从游戏中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最好不要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同时,父母也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此外,多让孩子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融入到群体中,通过群体的活动增加孩子们间的交流,使孩子们内心不到致于孤独。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等“危险”的游戏,看似非常的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实院上都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当然,孩子在户外活动难免会被磕磕碰碰,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时的小伤害,这时你也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最好好办法。以上就是如何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

三、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 孩子的方式

        一、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四、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一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家长们不要一味的给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各样的活动。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心所欲的随性玩耍时间。二引导孩子关怀他人每一个快乐的孩子都需要能感受到与他人的有意义的交集,了解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要帮助孩子发展这种感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他人接触。可以引导孩子陪他一起整理家中的旧玩具,一起捐给慈善机构,帮助那些穷苦困难的孩子;也可以鼓励或带领孩子参加义工活动。有专家指出,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他们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渐渐地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四有创意的赞美孩子有时孩子表现的很好时,不要只是单纯说一句很好。家长们对孩子的赞美要具体一些,指出细节,说出孩子具体哪里做的好,或者比上次表现好。比如:“你今天有主动跟保安叔叔说早上好,很有礼貌哦!”不过有时候的赞美也要注意方式,不要造成让孩子有了错误的期待。现在有些家长还会用物质来奖励孩子,让孩子把赞美的重点放在了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自己良好的行为。家长们应该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效应,虽然有很多科学家已经证实了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是让孩子接触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确实可以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有研究者发现,每当孩子跟随音乐舞蹈,或者是拿着画笔随手涂鸦,都是孩子在用艺术行为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孩子喜欢舞蹈、音乐或者画画,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六经常给予孩子拥抱每当孩子睡醒时,给他一个拥抱;当孩子表现优秀时,给他一个拥抱;当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惊慌失措时,给他一个拥抱……家长们给孩子的每一个拥抱,都传达给他们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有专家发现,父母温柔的拥抱和抚触,可以让早产儿变得更加健康活泼,情绪也会更加稳定。七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八不要求孩子过分完美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九指引孩子解决问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里程碑,都是由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一步一步拼凑起来的。而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自己解决面对的难题时,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每当孩子遇到阻碍时,你可以这样来帮助他:确认他的问题;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他的成长过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所以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给孩子一个最完善的教育方式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cn/941.html